古韵蟹宴: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蟹食文化

日期:2024-04-24 08:18:31

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》里说“蟹是美味,人人喜爱,无间南北,不分雅俗。”

图片1.jpg

 

中国对螃蟹的记载很早就有。被选进中学教材的《荀子·劝学》中就说:“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《国语》里也有“今其稻蟹不遗种”的文字,可见春秋战国时期,螃蟹已经是个常见的物种了。

 

魏晋南北朝真是一个浪漫的时代,这个时候人们忽然就开窍了,吃螃蟹的记载层出不穷。最有名的莫过于《晋书·毕卓传》中记载的,名士毕卓一生的愿望,就是:“得酒满数百斛船,四时甘味置两头,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船中,便足了一生矣。”后来宋代苏轼的诗句“万斛船中着美酒,与君一生长拍浮。”用的正是这个典故。

 

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有对蟹的吃法大谈特谈,有蒸、炸、面拖、酒醉等各种做法,贾思勰还特别提到,吃螃蟹就要蘸生姜末和醋,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吃螃蟹依旧还是用这样的佐料。

图片2.jpg

 

唐宋时期是中国美食史上的一个高峰,螃蟹的吃法也翻出无数花样。

 

唐代最受欢迎的做法是用糖和盐腌制的“藏蟹法”,此糟腌蟹称为糖蟹。糖+蟹?味道会不会很奇怪啊?事实上,古人并不觉得糖蟹的味道奇怪,相反,糖蟹还十分受百姓欢迎,还一度成为贡品。

 
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中提到离长安十分遥远的广陵郡和江陵郡,将糖蟹代替活蟹上贡。因为新出的活蟹以快马加鞭的方式进贡,很难活到长安。就用糖腌制螃蟹的办法来保鲜,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,而且蟹不会变质,再加上长江流域的蟹十分适合用糖腌渍,糖蟹就成了两郡进贡首选之物。

 

与此同时唐代还出现了蟹黄包,当时刘恂的《岭表录异》中介绍蟹黄,说“蟹壳内有膏如黄酥,加以五味,和壳煿之。食亦有味。赤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,肉白,以和膏,实其壳中,淋以五味,蒙以细面,为蟹饦,珍美可尚”。这里提到两种做法,一种是连壳带蟹黄一起,加上调料煎炒,另一种是把蟹黄蟹肉加上调料,用面粉做成“蟹饦”,此时的蟹饦已经很像是蟹黄包了。

 

用一个词来形容宋代的吃蟹,那就是专业。五代开始,就有了官府安排专门养殖螃蟹的“蟹户”,螃蟹产业开始形成。最能代表专业性的是当时出现的两本螃蟹专著,北宋傅肱的《蟹谱》和南宋高似孙的《蟹略》。

 

当时更出现了一种鼎鼎有名的美食——“螃蟹酿橙”。南宋《梦粱录》卷十六记载:“取黄熟带顶大橙子,截顶去瓤,留少许汁液,将蟹肉、蟹黄、蟹油酿入橙盅,装入小甑,以酒、水、醋蒸熟,用盐拌而食之。”

图片3.jpg 

 

那时候北方能吃螃蟹的,大概还是富贵人家。很多平民从没有见过螃蟹,《梦溪笔谈》里记载了一件趣事,说当时很多陕西人从没有见过螃蟹,有个家境好一点的人,弄到了一只,但直到这螃蟹变干都没有敢吃,挂在墙上当装饰品。邻居们见了,吓得掉头就跑,后来见得多了,也慢慢就不怕了。认为这东西可以辟邪,谁家里出了什么事儿,就把这干螃蟹借去挂在门口。

 

明清时期,螃蟹的吃法返璞归真,更多用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清蒸。当时记载中的各种“蟹会”,吃法都和今天类似。晚明时期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也记载他们当年的“蟹会”,“煮蟹食之,人六只,恐冷腥,迭番煮之。”在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七回,宝钗提议设螃蟹宴,“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。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,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,前儿送了几斤来。现在这里的人,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,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。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”,这就有了第三十八回《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》,一场螃蟹宴,照见众生相,此宴席烹饪方式也是清蒸。

图片4.jpg 


以前吃螃蟹都是用手,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发明了著名的“蟹八件”:锤、镦、钳、铲、匙、叉、刮、针八种。有垫、敲、劈、叉、剪、夹、剔、盛等多种功能,吃螃蟹一下子变得优雅起来。据说在晚清时候,“蟹八件”还是苏州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。

 

中国古代爱吃螃蟹的名人太多了,但要论爱蟹第一人,还当属被后人推为“蟹仙”的李渔。

 

李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,素有才子之誉,是一个天才型的学者和艺术家,浙江金华人,后来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六年,又移居浙江杭州。他对螃蟹堪称痴迷,家人称他是“以蟹为命”。螃蟹价格贵,他吃的又多,囊中往往因之羞涩,于是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时节,他就开始早早存钱,准备用来买螃蟹,这笔钱他叫作“买命钱”,他对螃蟹的痴迷可见一斑。

 

李渔爱吃螃蟹,更是会吃螃蟹,吃出了螃蟹的“哲学”。他认为最美味的螃蟹,就是简单清蒸,“蒸而熟之,才能不失真味”,并且升华为一种美食之道,提出“世间好味,利在孤行”,世间的美味,其实以简朴为上,这和宋代的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下载中心

申请参展

预登记参观